去街市買魚的煩惱

 

香港人生活近海,習慣了吃魚吃海鮮,而且特別鍾意生蹦活跳的。根據統計:香港是亞洲人均海鮮消耗量第二高的地區,平均每名香港人每年消耗71.8公斤海鮮,較全球人均食用量高出多於3倍。若平均每公斤 $100計算,每人每年花$7000元吃海產!

 

在香港,我會去濕街市買魚,想講的不是如何選魚,而是那個購買過程。之前沒有疫情,通常魚檔前人頭湧湧,大家擠在一起揭魚鰓,看看是否鮮紅 (阿媽教落) ,雙手沾了魚腥,但看看那條掛在檔前的白毛巾,已經是灰黑色,你還敢用來抹手?(雖然現在食環處已經取締,若掛條濕毛巾會被罰的) ,選好了魚,到了付款時,心中暗罵自己為何不準備零錢!現在又要收魚販那濕淋淋的紙幣或毫子!

 

報章又常報導在魚中驗到孔雀石綠的新聞,對於孔雀石綠查看了一下,原來這是一種染料,在1930年代開始,全世界廣泛使用。用來治療寄生蟲,真菌,並用作預防染病,可算是魚的盤尼西林,所以在養魚場的水中,會放一些,去到市場的魚缸,又會放一些。香港在2005年開始禁止所有食品含有孔雀石綠,原因是實驗證明孔雀石綠可以令動物致癌。

 

近日大家都避免出外,而且對濕街市更是有點擔心,除了疫情及衞生的風險之外,魚的食用安全也是一個考慮。近來發覺吃魚多了一個選擇,原來香港漁護署有一個優質養魚場計劃。這些養殖魚,可以由養殖場開始追踪條魚,而且有證書,保證沒有孔雀石綠,沒有農藥。上網研究了一下,原來已經展開超過10年,參與計劃的魚場超過一百個,這些漁場由捕獲、劏魚、清洗、急凍,運輸整個過程,都受到嚴格監管,還有一個二維碼的「身份證」掛於魚身上以資識別。

 

最開心是優質養魚場有香港特產元朗烏頭供應,當中我喜歡食出黃油的烏頭,我吃過每條烏頭都帶住一條環,表明已在「楊氏」魚塘長大的!

 

又買過黃立鯧來吃,因為是急凍魚,肉有點實,但有魚味,比較適合煎。最吸引的是,不用去濕街市,不用劏魚,不用清理,弄得滿手腥味。因為是已經劏好,清潔,略一沖洗已經可以落鍋,這實在是現代人的福音!

去街市買魚的煩惱 - 卓鳳婷 - 頭條日報 頭條網 Blog City (stheadline.com)